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國和消費國,但大量廢手機的回收處理就成為了一個難題,廢舊手機如果通過傳統的掩埋和焚燒等方式處理,會汙染環境和危害人體健康。一邊是棄之不用的废旧手机,一邊是旧手机的正規拆解回收遭遇瓶頸,旧手机的“最後一程”該怎么走?
行業無序問題嚴峻 廢舊手機“最後一程”難走
數據顯示,我國手機市場上市新機型1446款,出貨量達到5.6億部。而目前我國大約已經有超過10億部廢舊手機的存量。若按照中國用戶平均18個月就會更新手機的換機頻率,廢舊手機的數量還將不斷增長。
廢舊手機“有毒”
如此巨量的廢舊手機只有2%左右的數量通過正規渠道回收,走完了其生命曆程,而其餘絕大多數都偏離正軌,或者一直閑置,或者經過非正常翻新進入二手市場,或者流入“煉金”作坊,總之,均未得善終。
不能妥善處理的廢舊手機“有毒”。一旦手機進入回收報廢環節,金、水銀、鉛、鎘等重金屬的處理難以控制。往往只有高成本的正規回收機構才能合理處理。而一旦隨意處理,這些成分對環境來說將是一顆定時炸彈。
對此,清華大學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也指出,手機是一個巨大的汙染源,如果送到一些沒有資質的小作坊處理,則會對拆解者身體和環境帶來巨大傷害。
行業無序問題嚴峻
而就目前的情況看,我國包括手机回收在內的家電回收處理行業面臨著資源化處理技術水平整體不高的問題。這不僅阻礙了產業經濟價值的實現,還極可能成為困擾行業發展的瓶頸。
“地下流通鏈條的主要問題是再利用產品缺乏標准和監督,質量沒有保障,而且廢棄手機被拆解後剩餘的那些無法再利用的部件,實際上很多被非法傾倒了,對生態環境會帶來傷害。”溫宗國說。
中國電子裝備技術開發協會秘書長唐愛軍對外表示道:“行業的無序是最大的問題。說實話,我們這一行投入大、見效慢、運營成本高,自身盈利能力弱。比起房前屋後就能開工的小作坊,正規再生資源企業僅固定人工成本這一項就要多出50%—60%,哪裏還有競爭力?”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關於手機產品進入循環經濟體系的政策法規制定與實施相對滯後。直到2016年3月1日《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2014年版)》正式實施,手機作為一種電子產品才真正進入法規以內的循環經濟體系。即便如此,相關細則仍舊遲遲未出台。
多措並舉補齊短板
總體而言,在業內人士看來,廢舊手機回收處理仍存在不少難點。一方面,需要營造良好市場秩序,讓可以二次利用的手機得到再次利用;另一方面,對不能回收利用的,應加大對正規拆解企業的扶持力度,壓縮非法拆解產業空間。這是個涉及政府、行業協會及社會組織、企業、消費者等多方面的問題,需要共同努力才能改善。
有鑒於此,有業內人士建議應盡快出台一些政策,比如對具備循環經濟產業鏈的電子產品制造商進行基金征收減免,暢通自主回收渠道,遏制回收“遊擊隊”,促進市場良性競爭;提高廢舊手機等電子產品處理行業准入門檻,加強龍頭企業培育。
關管理部門應盡快落實實施細則,研究手機回收處理成本,為企業提供合理的補貼;研究激勵機制,將生產企業納入廢手機回收處理體系。同時加強對下遊處理企業的監管,制定再利用規范和要求。最終要讓正規企業實現盈利,驅動“良幣”來主導市場。
手机APP
下载APP